张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雪鹰阁www.xueyingge.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群体动力学理论
(一)理论的基本思想
群体动力理论(group dynamics),也称为“场”理论(field theory),是20世纪40年代由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Lewin)在其心理动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勒温认为,群体所具有某些特征并不是它的各个部分之和,群体不是人们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动力整体,是一个系统。所谓“群体动力”,就是指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精神能源”,这是一种能够将成员团结起来的群体“凝聚力”,包括:①群体成员间的吸引力;②群体目标和任务的吸引力;③加入群体的威信。
群体动力理论认为,在群体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复杂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必然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并最终影响群体的行为。因此,群体中个体的活动、相互影响及其与情绪的综合,构成了群体行为的动力。勒温曾提出一个描述个体行为函数公式,即B=f(P,E)。B表示个体行为的方向和强度,P表示个体的内部条件,E表示个体所处的群体环境。这个公式表明:个体行为的方向和强度取决于个体的内部条件和个体所处的群体环境影响这两个因素的变化。也就是说,群体中个体的行为,既与个体自身的素质有关,又与群体氛围有关。同时,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既受环境的影响,又构成环境的一部分,影响其成员。群体与其成员之间的这种相互影响,就构成了群体的行为动力。
一般的群体动力系统包含三大要素:凝聚力、驱动力和耗散力,这三种动力构成要素同生并存于群体中,它们相互作用、抗衡,彼此消化、转化,推动着群体的演化和发展。凝聚力是保证群体稳定的因素,主要表现在目标凝聚、归属凝聚、环境凝聚等方面;驱动力是促使群体发展和演化的因素,具体表现在航标驱动、典型驱动、制度驱动等方面;耗散力则是破坏群体稳定和演化,降低群体绩效的因素,一般来自冲突耗散、无核耗散和环境耗散等方面。
(二)群体动力学理论对教师合作学习的启示
(1)在群体的学习中,每一个学习个体都会受到群体的影响,都会受群体的习惯约束,并且受群体动力的推动。教师群体是一个庞大的传递知识、生产知识的组织,更需要合作交流,发挥群体优势,从而创造出大于个体之和的群体动力。借助这种动力,推动群体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整体专业水平。
(2)教师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地深入挖掘教师自身的教育资源。群体动力来自于群体的合作性,通过合作学习,具有不同的智力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教师可以互补。在合作学习模式中,不同的教师在一个小组中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有效地改善个体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有效地激活不同教师的思维,实现思维和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从而获得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成果,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3)提高教师学习群体的内聚力是达成群体学习目标的条件。群体内聚力是实现群体功能达到群体目标的重要条件,群体内聚力影响着群体成员的团结协调。群体内聚力高,其成员关系融洽、意见一致,团结合作,能较好地发挥群体的功能,顺利地完成组织的任务;而群体内聚力低,成员之间关系紧张、相互摩擦、个人顾个人,不利于组织任务的完成。在教师合作学习中,有效的合作学习目标的达成需要群体的内聚力作为保证。
(4)发挥教师非正式学习群体的积极作用。教师合作学习组织存在着正式学习群体,也存在着非正式学习群体。正式群体以效率逻辑为其行为标准,而非正式群体则以感情逻辑为行动标准。正式群体所强调的是比较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理性的互动与交往,注重行为方式的规范性和统一性;而非正式群体所强调是情感的沟通和非正式的互动与交往,它的行为方式是比较松散的、非规范的。但是,这两种形式都是教师身心发展所需要的。对于学校管理人员来说,要充分认识到非正式教师学习群体的作用,注意在正式群体的效率逻辑与非正式群体的感情逻辑之间搞好平衡,以便使学校教职工能够在不同的价值之间形成相互协作关系,创建良好的合作气氛,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共同努力。同时要构建良好的教师学习文化,控制教师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二、社会建构理论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建构主义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个体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解释和建构现实的,个人的经验不同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不同。在学习上,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